已经进入2019年度,准备参加同等学力申硕考试的学员,需要多了解一些经济学的相关概念,下面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学习。
1、支出调整政策:
主要由凯恩斯理论所表明的需求管理政策即财政货币政策组成;通过实施财政货币政策直接影响总需求或总支出水平,从而在调节内部均衡。同时,总支出的变化又会通过边际进口倾向和利率机制来影响国际收支,从而影响外部均衡。
2、支出转换政策:
是指能够影响贸易商品的国际竞争力,通过改变支出构成而使本国收入相对于支出增加的政策,如汇率调整、关税、出口补贴、进口配额限制等都属于支出转换政策范畴。狭义的支出转换政策则专指汇率政策。
3、丁伯根法则:
为避免米德冲突,需要为不同的目标制定不同的政策,即满足所谓的丁伯根法则:要实现n个经济目标,必须具备n种政策工具。则为解决米德冲突,同时实现内外均衡,两种政策工具必须配合。这一经济政策理论又被称作丁伯根法则,该法则为用不同政策配合同时实现内外均衡提供了依据。
4、米德冲突:
是指在某些情况下,单独使用支出调整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追求内部、外部均衡,将会导致一国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的冲突。为避免米德冲突,需要为不同的目标制定不同的政策,即满足所谓的丁伯根法则:要实现n个经济目标,必须具备n种政策工具。为解决米德冲突,同时实现内外均衡,支出调整政策和支出转换政策两种政策工具必须配合。
5、内外均衡:
内外均衡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米德的“两种冲突,两种工具”的理论模式。即一国如果希望同时达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目标,则必须同时运用支出调整政策和支出转换政策两种工具。假设一国经济分为生产贸易品的贸易部门和生产非贸易品的非贸易部门,则内部均衡被定义为国内商品和劳务的需求足以保证非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也即非贸易市场处于供求相等的均衡状态;外部均衡指经常项目收支平衡,也即贸易商品的供求处于均衡状态。内外均衡则是指一国经济同时达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状态。
6、过渡:
是指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质变状态,是社会结构剧烈的、整体和根本的变化,即通常所说的社会转型。
7、渐进式改革:
我国实行的改革方式,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是按渐进的方式推进改革。
8、所有权:
是确定物的最终归属,表明主体对确定物的独占和垄断的财产权利,是同一物上不依赖于其他权利而独立存在的财产权利。所有权概括和赋予了所有者能够实际拥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能。
9、占有权:
行为人对财产直接加以控制的可能性,是所有者与他人之间因对财产进行实际控制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10、使用权:
是指不改变财产的所有和占有的性质,依其用途而加以利用的可能性,是人与人之间应用财产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11、公共产品:
那些消费不具有排他性但收费存在困难的产品。公共产品一旦提供出来,生产者无法排斥那些消费时不为这些产品付费的人。因此,为了保证最优化的公共产品供应量,就只能由政府来提供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分为两类,一类是向全体公民免费提供的纯公共产品,如国防、公安系统、公共道路、污染控制等。另一类是向消费者收取一定费用的准公共产品,如公立医院、文化设施、城市自来水和煤气、邮政电信、铁路等。
12、基础工业:
包括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两部分。基础工业是指能源工业和基本原材料工业。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机场、港口、通讯、水利等设施。我国现阶段的基础产业通常具有“自然垄断”的特征。
13、股份公司:
由一定人数以上的股东所发起组织,全部资本被划分为若干等额股份、股东就其认购的股份承担有限责任、股票可以在社会公开发行和在股票市场上自由转让的公司。
14、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权利机关的设置、运行及权利机关之间的法权关系。
15、代理问题:
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目标函数不完全一样,代理人又拥有企业的控制权,因此,代理人就有可能利用委托人的授权从事有可能损害委托人利益的活动,从而出现所谓的代理问题。
16、财政制度自动稳定器:
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财政制度本身存在的一种会降低经济波动幅度的机制。
17、财政政策:
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财政政策工具包括变动政府购买支出、改变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税收和公债等。
18、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即潜在的国民收入对应的财政收入与政府预算支出之间的差额。
19、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调节利率,以便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经济目标的行为。货币政策是逆经济风向的。主要有变动法定准备率、变更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手段。